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遣怀

杜甫 杜甫〔唐代〕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
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
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
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
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
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
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
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
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昔日我在宋中一带游历,汉梁孝王刘武自梁徙都睢阳,修园林、扩建城池。
当今的宋中仅次于唐代著名的商业交通发达的城市陈留,而在政治军事上的地位则和贝州、魏州相等。
一个城邑中就有数万户人家,街道两旁的高楼互相辉映。
船和车马占据大半的天下,主人和宾客都十分欢乐。
白光闪闪的刀刃用来杀光不义的坏人,把所有的黄金都拿出来酬谢英豪。
此地富庶繁华,闹市仇杀,会带来迅速报复。
回忆起在安置酒瓮的土台,结交了高适和李白两位好友。
两位公子的写作才能十分了得,让我十分的和颜悦色。
情绪高昂的时候登上繁台,遥望长满青草的平原感怀汉高祖之事。
砀山县这个地方,汉高祖一死,这里就没有人了,只有雁鹜相互呼应而已。
玄宗尚武好战,当时国家尚未衰颓。
英勇的将士收复西域蛮夷之地,安禄山、张守琏战胜契丹民族。
蒙蔽邀功,用百万人攻打一城,只报胜利,不报失败,所以虽败而报捷。
把战士看作泥土一样贱,为争取尺土,不惜牺牲一百个人的性命。
开拓边疆未成功,天下大乱,升平和悦的景象离开人间乐土。
时光流逝不停,而自己的朋友们却分散凋零。
我将一腔的愁思寄托在哪里,好友相继去世,十分悲悼。
孤独凄凉、老病穷困而漂泊远方。
李白和高适已经离去,我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
不再看望颜延之和鲍照,乘坐一艘小船在荆州巫山漂泊。
勉强加餐,常常担忧自己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注释
宋中:今河南商丘市南。
梁孝王都:汉梁孝王刘武自梁(今开封市)徙都睢阳(即宋州),修园林、扩建城池。
陈留亚:仅次于陈留。陈留,是汉、唐以来商业都会。
剧:政务繁重之地。
贝:贝州,故地在今河北清河。
魏:魏州,故地在今河北大名。
通衢(qú):大道、交通要到。
雠(chóu)不义:杀死不义的坏人。雠,仇杀。
倾有无:倾其所有。“有无”是复词偏义,偏在“有”。
红尘:指人世间。
斯须:片刻。
高李:指高适、李白。杜甫称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又称高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
论交:结交。
酒垆:酒家安置酒瓮的土台。
藻思:写作的才能。
色敷腴(yú):颜色和悦的样子。
气酣(hān):情绪高昂。
吹台:即繁台,在今河南开封东南禹王台公园内。相传为春秋时期师旷吹奏之台。汉梁孝王增筑称“明台”,因此称为“吹台”。
怀古:即下面所提汉高祖之事。
平芜:长满青草的平原。
芒砀(dàng):唐时砀山县属宋州。
雁鹜(wù):亦作“鴈鹜”。鹅和鸭。
先帝:即唐玄宗。
寰(huán)海:海内、天下。
长戟(jǐ):比喻军队将领,这里指安禄山、张守琏等。
林胡:汉时匈奴种族名。
百万:指兵力。
献捷:报喜不报忧。
组练:组甲练袍,这里指精兵。
拓境:即开拓边境。
元和:太平和乐的气象。辞:离开。大炉:天地、人间。《庄子》:“以天地为大炉。”这里指天地间。
朋友尽:指除高、李外,如郑虔、严武、苏源明等人。
合沓(tà):相继重迭的样子。
徂(cú):逝。
存殁(mò):指活着的自己和死去的友人。
呜呼:恸哭。宝应元年(762)李白死,永泰元年(765)高适又死,所以说“再呜呼”。
益堪愧:一作“病益盛”。
乘黄:传说中的神马,喻指高李。
凡马:杜甫自谓。
徒区区:空怀有诚恳的心,却徒劳无用。杜甫十分爱才,因此对高李之死,十分痛惜。
颜鲍:指颜延之和鲍照。
荆巫:荆州巫峡,指漂泊夔州。
违抚孤:无力照顾朋友的遗孤。▲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居留夔州。诗人故地重游,触动诗人对李白、高适亡友的怀念,作《昔游》续篇。

赏析

  这是一篇缅怀往事、抒发乱离之感的诗。在诗里杜甫怀念乱前宋中的繁华,伤盛世的消失,讽谕唐玄宗好武功所造成的恶果;忆恋同李白、高适游宋中时的友谊,痛挚友相继死亡,叹自身的衰老飘零。

  全诗分四段,开头十二句为第一段写宋中地区的繁华;十三句至二十句为第二段写与高适、李白的邀游;二十一句至二十八句为第三段写唐明皇开边之事;最后十四句为第四段,叙写乱离死生,而深痛高李之亡。既有现实经历的生动描述,又有几十年来郁积于心中的主观情感的抒发。此诗纵横古今,雄视万代,畅谈历史,痛砭时弊,总结教训,秀而不冶,艳而不妖。

  此诗前十二句,写昔时宋中梁孝王都的风物人情。当时的商丘古城名声仅次于陈留,而与贝州、魏州齐名。这里人口众多,有高楼、大道;水陆交通便利,以至于“舟车半天下”;人们热情好客、行侠仗义。次八句,回顾与高适、李白游览的情景。他们在酒瓮的土台跟前畅饮,“登文台”赋诗,观梁园雁池,望芒砀云烟,追思汉高祖斩蛇起义创业、梁孝王主宾相得作赋。再十句,写唐玄宗当年穷兵黩武、四方征伐,致使生灵涂炭、天下混乱。后十一句,表达对高、李的悲念和哀思。由于岁月流逝、遭逢离乱,朋友已经亡故。李白死于宝应元年(762年),高适也卒于永泰元年(765年),而今自己亦到了衰落之暮年,又“独在天一隅”“系舟卧荆巫”,真是“存殁两呜呼”。诗人以“乘黄”“颜鲍”指高、李,以“凡马”自比,而且常常愿尽“抚孤”的义务,对高、李的尊恭和思念,也表明了三人之间的情深意笃,同时也看出商丘之游对诗人来说是美好,不能忘怀。▲

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猜您喜欢

支硎寺看梅听僧家吹笛

王稚登王稚登 〔明代〕

梅引何郎兴,山余支遁名。
寒泉似陇水,僧笛学羌声。
一雨花林寂,无人山殿清。
年年二三月,繁丽不堪行。

蒲华城梦万松老人

耶律楚材耶律楚材 〔元代〕

华亭髣髴旧时舟,又见吾师钓直钩。只道梦中重作梦,不知愁底更添愁。

曾参活句垂青眼,未得生侯已白头。撇下尘嚣归去好,谁能骑鹤上扬州。

寄林可山

胡仲弓胡仲弓 〔宋代〕

相去各天涯,江湖会面迟。
数年不通问,一见便言诗。
近世无和靖,今人说项斯。
孤山梅已熟,滋味独君知。

赠余士翘转谕宝安

张萱张萱 〔明代〕

罗浮紫气正峥嵘,有客凌云赋两京。肝胆自怜归我辈,文章原不属科名。

绛帷已报三鳣兆,襆被犹烦一日程。但得侯芭频载酒,玄潮休解汉公卿。

摸鱼儿 别处梅

张炎张炎 〔宋代〕

向天涯、水流云散,依依往事非旧。西湖见说鸥飞去,知有海翁来否。

风雨后。甚客里逢春,尚记花间酒。空嗟皓首。对茂苑残红,携歌占地,相趁小垂手。

归时候。花径青红尚有。好游何事诗瘦。龟蒙未肯寻幽兴,曾恋志和渔叟。

吟啸久。爱如此清奇,岁晚忘年友。呼船渡口。叹西出阳关,故人何处,愁在渭城柳。

别吴翁范翁棐翁晋兄弟三首 其二

欧大任欧大任 〔明代〕

壁立中丞第一峰,后来叠出玉芙蓉。河东从此称三凤,汝水何劳羡八龙。

自安仁至豫章途中杂兴十九首 其三

赵蕃赵蕃 〔宋代〕

极目荒陂十里馀,坏塍依约旧犁锄。问言业薄无牛力,更说州家催积租。

偈颂一百零二首

释绍昙释绍昙 〔宋代〕

未见岑大虫,狐胆先惊破。
密室不通风,家私狼藉了。
更说新开乳窦山,无端刻粪作旃檀。

大悲观音栴檀像

释遵式释遵式 〔宋代〕

南无十方三世佛,南无本师大牟尼。
南无西方安乐刹,阿弥陀佛十力尊。
南无过去无数劫,彼世世灯观世音。
诸佛慧眼第一净,以不二相观三界。
如实见我归命礼,成就大愿护众生。
南无一切法宝海,无边无尽解脱门。
南无总持功德藏,三世十方诸佛印。
消除三障无诸恶,五眼具足成菩提。
未来际劫誓修行,普使众生护无畏。
南无文殊普贤尊,一切智行圆满海。
金刚藏及金刚手,得大势等诸大士。
声闻辟支贤圣众,愿以慈眼普瞻视。
我今南无赞三宝,为欲深游大悲海。
南无大悲救厄者,昔曾值佛观世音。
入彼如来所入门,故佛授与同名号。
从闻解说六尘缚,如声度垣不能碍。
由斯遍入微尘国,普现微尘自在身。
一一身宣总持句,施与众生无畏法。
是故娑婆世界中,皆号为施无畏者。
我昔经中值密言,能除三障名消伏。
佛称功德难思议,故我常持不敢忘。
誓向当来大劫海,遍将此句救诸苦。
为求大士加持力,故造栴檀持呪形。
烁迦罗首金色容,具足七数端严相。
母陀罗臂百千福,次第有六捉持异。
贝多叶经并宝印,华果澡鑵及杨枝。
无隙白檀雕所成,一一皆合契经造。
及状我身长跪地,顶戴吉祥安乐人。
观世音名依定实,必闻我今发大愿。
牟尼经像比丘僧,愿住世间常不灭。
护持国土与众生,普令摄取菩提愿。
三宝神呪天龙等,大悲感应大誓力。
一切同护圣尊仪,犹若金刚常不坏。
如是成就十四愿,悉为菩提及含识。
南无闻名救厄者,南无世间慈悲父。
南无施我无畏力,南无令我满诸愿。
闻名见身心念者,南无一切无空过。
我今次第说所愿,尊应一一遍垂听。

清明前一日

李渔李渔 〔清代〕

正当离乱世,莫说艳阳天。
地冷易寒食,烽多难禁烟。
战场花是血,驿路柳为鞭。
荒垅关山隔,凭谁寄纸钱?

© 2023 诗词名言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