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 赏析 译文

京师得家书

袁凯 袁凯〔明代〕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绵绵的江水有三千里长,家书一共有十五行。
每行没有其他的言语,只是告诉我要尽早回到故乡。

注释
京师:指都城。

创作背景

  诗人袁凯独居在京师,百无聊赖,收到了亲人的来信,心中充满喜悦之情,于是写下这首绝句。

简析

  《京师得家书》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中前两句写书信经过三千里的江水送到诗人处;后两句表达了至亲希望其“早还乡”的愿望。全诗描写家人对诗人的思念,也表达诗人久居异地对家人的无限思念。其篇幅短小,语言通俗,但情真意切,天然淳朴。

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思乡诗。

  “江水三千里”,写去家之远;“家书十五行”,写家书之短。古代的信笺一般每页八行,这封家书只写了两页不到。惟其去家有三千里之遥,而家书又仅有十五行之短,故这封家书的分量更显得非同凡响,诗人接信后也更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喜悦。两句全用实字,对仗工整,对照强烈,简括凝练。 在远离亲人的京师得到盼望已久的家书,诗人的欣慰、喜悦之情是可以想见的,因此诗的后两句完全可以抒写诗人捧读家书时的激动心情,或写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怀念。但诗人却匠心独具,将自己的感情意绪完全抛开不写,只从家书的内容落笔,写在这封仅有十五行的家书中,亲人没有别的话语,只叮嘱自己尽早还乡。

  “行行”、“只道”突出了“早还乡”是家书中惟一的书写内容,因其“行行无别语”,更写出这是一种千叮咛、万嘱咐,一再反复诉说的话语,两句诗写出了亲人对自己思念及盼望的殷切和深沉,作为诗人感情的折光,诗人强烈的乡思和迫不及待的归情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据《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传》记载,袁凯元末曾为府吏,博学有才辩,议论飙发,往往屈座人。在文网森严的明初,士大夫人人自危,袁凯历仕二朝,忧谗畏讥,进退维谷,他的处境必然是十分险恶的。家书中亲人切切的叮嘱,固然有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也包含着对身羁官场的诗人安危的担忧,而袁凯的乡情中包含对惶惶不可终日的仕宦生活的厌弃及对闲适的家居生活的向往。后来,袁凯就因触怒明太祖朱元璋,惊惧不已,徉狂免归。因此,这里的“早还乡”,是有更深层次的感情内容的。 这首诗紧扣家书展开叙述,信中只劝早早还乡,与诗人以病免归的情事完全吻合。唐人五绝往往自然真切,不假雕饰。这首诗围绕家书一事,纯用白描,情真意切,恰到好处,颇有唐人之风,在明代怀乡诗中实属难得。

袁凯

袁凯

袁凯,生卒年不详,字景文,号海叟,明初诗人,以《白燕》一诗负盛名,人称袁白燕。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洪武三年(1370)任监察御史,后因事为朱元璋所不满,伪装疯癫,以病免职回家,终“以寿终”。著有《海叟集》4卷。 

猜您喜欢

呈葛抚州二首

赵蕃赵蕃 〔宋代〕

试说临川郡,江西第一州。
晏王今邑子,颜谢古诸侯。
未觉流风远,端知物望优。
岘山犹得拟,湛辈肯容不。

范叔刚以诗送豆粥次韵答之

孙应时孙应时 〔宋代〕

平生画饼复炊沙,空有饥肠不受嗟。
多谢殷勤饷时节,顿忘惟悴客京华。
卖书未卜来同往,厚意何时报有加。
为说痴人不堪饱,更思春酌对檐花。

临川吴子达以揲蓍游成都访余寺中见堂上晦翁

度正度正 〔宋代〕

千古羲皇一片心,何人此地口微吟。
凿开未济言无几,说破先几义极深。
此事旧传师友记,斯文今见火珠林。
成都自昔多真隐,著眼稠人更访寻。
赏析 注释 译文

茶瓶儿·杨花糁径樱桃落

纳兰性德纳兰性德 〔清代〕

杨花糁径樱桃落。绿阴下、晴波燕掠,好景成担阁。秋千背倚,风态宛如昨。
可惜春来总萧索。人瘦损、纸鸢风恶。多少芳笺约,青鸾去也,谁与劝孤酌?

廖知县请赞

释宗杲释宗杲 〔宋代〕

我赞我真,孰能委悉。
火风煗动,地水坚湿。
俱属现量,拟心则失。
就而明之,是妄非实。
背而捐之,土木瓦石。
吾说是言,如箭射的。
离此别求,幻惑无识。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释正觉释正觉 〔宋代〕

默默而游,如如而说。
鱼行澗底秋,鹤梦松头月。
大智而愚兮,大巧而拙。

第一山

颜师鲁颜师鲁 〔宋代〕

闻说淮南第一山,老来方此凭栏干。
孤城不隔长安望,落日空悲汴水寒。

题扬州琼花观

茅大方茅大方 〔明代〕

秦山楚水路迢迢,不道琼花乱后凋。
鹤背仙游清梦远,月明谁度紫鸾箫。

行县道中遇暴风雨寄吕少蒙太博

冯山冯山 〔宋代〕

霖潦经时路未通,公言行县太匆匆。安知风雨欺人处,正在溪山绝险中。

一出到头馀日在,少留随分觉途穷。却因下马心方悟,欲速无成万事同。

减字木兰花 其一

沈瀛沈瀛 〔宋代〕

动而思止。止即患生徒自喜。试举幡风。未举之前说已通。

携瓶沽酒。却著衫来为我寿。者也之何。赚却阎浮世上多。

© 2023 诗词名言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